APP下载
二维码

注意!社会办医2.0时期来了,别搞错了投资方向 | 医院老板内参

2017-06-05 09:05:29 源自:健康智汇

注意!社会办医2.0时期来了,别搞错了投资方向 | 医院老板内参

来源:健康智汇

  如果说凤凰医疗登陆资本市场验证了供应链模式的话,那么弘和仁爱上市的案例则充分表明,激活市场存量资源所产生的效率其实更高。

  【健康点】安邦保险懂事长吴小晖在今天一篇接受《新京报》采访的报道中谈到,未来30年的战略重点是养老和医疗。大多数人都在考虑这个时机这篇报道所释放的意味深长的信号,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们在这里借此讨论已经开启的“社会办医2.0”。

  是的,当新医改持续推动社会办医近10年后,整个市场的形势以及由此引起的方向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至少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下一阶段的社会办医很有可能呈现出不同于此前模式的发展特点。而这个特点的核心在于,如何激活市场存量资源。

  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扯?社会办医谈什么“存量市场”?等下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数据。如果说凤凰医疗登陆资本市场验证了供应链模式的话,那么弘和仁爱上市的案例则充分表明,激活市场存量资源所产生的效率其实更高。

社会办医1.0

  有关社会办医1.0,我们先看几个数字。2005年,公立医院数量15483家,民营医院3220家;10年后的2015年,公立医院数量13069家,民营医院14518家。民营医院在过去10年,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家的速度高速增长,也算是“民营医疗牛市”。

  2005年的民营医院不仅烂,而且数量少。如果分成“质”和“量”两个维度的话,那么从2005年到2015年这10年间,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主要解决的是“量”的问题。换成政策视角,其实就是市场准入的问题。

  那些年关于社会办医,主要就是集中在准入的问题上,玻璃门、弹簧门是学者、舆论、行业反复提及的概念。

  尽管这些问题直到今天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10年450%的增长服务仍旧表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

  可是,2005年只有公立医院数量五分之一的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占总量的4.8%;而2015年数量超过公立医院的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只占总量的12.0%。民营医院的服务能力反而相对比10年前下降了。

  当然,像险企、房企等大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兴建更多的硬件高端医疗机构仍是应该欢迎的。但如果社会办医下个阶段仍向前十年一样疯狂建设,能够解决民营医院服务能力不升反降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反而有可能伤害社会办医的积极性。从数据上看,这个问题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

  社会办医2.0

  北京市曾经对2012年以来全市的社会办医状况做过一个梳理。有一个数据特别值得重视,就是民营医院的年增速从2013年的10.32%下降到2015年的5.62%。也许是资本变得理智了,但让资本理智的原因是,就算办医院也没人来。

  那么社会办医2.0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资本对于新建民营医疗机构的热情逐渐下降。在这个背景下,未来会怎样?

  从公立医院的角度,政府的态度基本是严控。数量上,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公立医院的数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床位上,北京地区公立医院的床位数以每年2.74%的速度增长,4年增加了近6500张床位。

  你可以说这是政府偏袒公立医院的后果,但问题是,当患者不信任民营医院而又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不增加接诊能力,患者去哪儿?这其实正是社会办医2.0阶段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北京,民营医院以占总量61.63%的机构数、20.88%的床位数、17.09%的人员数,仅服务不到10%的患者,很明显,民营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现在民营医院哪怕能服务到30%的患者,也将大大降低公立医院的压力。而且从周期上,激活存量也比新建增量要短很多。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政府当然会算。刚刚公布的北京新版社会办医十八条当中,除了继续降低准入门槛外,正在在激活存量资源上下了不少功夫。所谓激活,就是增强其服务能力。

  比如第五条资源共享,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甚至成为牵头医院;第七条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方式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第十二条,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训人才。

  政府已经拿出了态度,那么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应该如何对待社会办医2.0阶段?目前已经看到两种趋势:

  一个是弘和仁爱模式,即通过对现有优质民营医疗机构的并购重组,在此基础上形成医疗运营管理能力,以实现大规模复制和连锁经营。而弘和仁爱的核心资源,就是上海最大的民营医院杨思医院。

  换一个角度,目前市场上正存在着大量经营不善的民营医院。以好的民营医院为基础进行并购重组其他,再借助PPP模式与政府医院合作。我只能说,这也许是未来民营医院整合的一个出路。

  另一个是“医生+医疗机构”并举的投资模式。以前,资本投资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医院盖起来再说。结果,往往是盖起来后没有好医生没病人。或者是资本投钱给医生集团,让医生集团自己去解决经营落地的问题。但最近的两个事件,反应了资本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先是新风天域投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10亿人民币,但这10亿人民币有一个重要用途是建一所国际水平的三级医院;再有一个是近期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创业,诊所、医生集团同步落地。可以看到,资本正在从投医院、投医生转向投“医生+机构”。

  透过医生投医疗机构

  单独啰嗦计划“医生+医疗机构”的投资模式,或者说是透过医生投医疗机构的模式。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政府给予医生执业的自由度正在逐步放大。

  先是国家卫计委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当中,删掉了“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内容。随后又在《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确定了“一次注册、区域有效”的原则。

  今天国家卫计委刚刚发布了有关医师电子化注册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多点执业、乃至自由执业提供便利条件。这一点也体现在北京市的新十八条政策当中。实际上,北京市的新十八条政策有多处是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的内容。

  比如第六条,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等机制。鼓励在职医师、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基层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经历可视为医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前基层服务经历。

  比如第九条,配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建立医保医师制度,鼓励诚信良好的大医院医保医师到基层开办私人诊所或设立私人诊室。

  比如第十三条,支持“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常见病、慢性病电子处方流转,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

  可以想见,如果有更多医生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公立医疗机构之外仍然能够安全有效的向患者提供服务,那么也就意味着,透过医生投资医疗机构的模式也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上一篇: 下一篇:
购物车(0)
0
QQ客服